当前位置:

永州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永州市政府网 编辑:redcloud 2014-07-24 15:48:3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永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提出的“五大体系”建设重点,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优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克服了严重干旱、洪涝灾害、冰冻雪灾和金融危机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完成了“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全市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优势农产品发展战略,农作物面积产量大幅增加,以优质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生产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优质商品蔬菜、无公害蔬菜等为主的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重要渠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连续六年获得丰收。与2006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839.9万亩,增加25万亩,增长3.1%;总产量319.53万吨,增加13.58万吨,增长4.4%。水稻面积642.81万亩,增加23.1万亩,增长3.7%;总产量271.54万吨,增加9.47万吨,增长3.6%。

  二是水果面积增幅较大,品种结构调优。“十一五”以来,我市以发展优质脐橙为重点,以柑桔为主的水果品改、低改成效显著,重点建设了“一带三基地”柑橘优势产区,即道县、宁远15万亩脐橙,成为全省最大的鲜食脐橙优势产业带;东安加工型哈姆林甜橙5万亩、温州蜜柑1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橙汁、宽皮柑橘加工原料生产基地;祁阳加工型温州蜜柑1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宽皮柑橘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江永15万亩香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柚类鲜食生产基地。近五年来,也是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新品种扩园力度加大,柑桔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快,水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与2006年相比,水果面积138.85万亩,增加13.12万亩,增长10.4%;总产量66.39万吨,增加16.58万吨,增长33.3%。柑桔面积94.12万亩,增加9.33万亩,增长11%;总产量43.68万吨,增加12.6万吨,增长40.6%。

  三是精品茶园面积增大,品种调优。“十一五”以来,全市茶叶产业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茶叶是永州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茶树品种丰富,江华的苦茶、回龙圩的无公害茶、铜山岭的绿茶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近年来,福田的绿茶、双牌的塔山茶、蓝山的青叶、白叶、竹叶、牛皮苦茶等优质特色茶园发展迅速。到“十一五”末,全市茶叶种植面积4.75万亩,产量1200吨(其中名优茶138吨),产值3736万元。

  四是蔬菜规模逐年扩大。蔬菜生产平稳发展,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销形势健康快速发展。与2006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169.71万亩,增加1.57万亩,增长0.9%;总产量275.3万吨,增加10.12万吨,增长3.8%;总产值36.18亿元,增加3.96亿元,增长12.3%。外销商品蔬菜总量219.83万吨,增加23.9万吨,增长12.2%;实现产值30.23亿元,增加10.98亿元,增长57%。

  (二)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积极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环境保护与认证认可体系和市、县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市、县区、大型超市已初步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祁阳、宁远已建立了高标准的国家级农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强化蔬菜、大米、水果、茶叶农残速测和例行监测,全面推广农产品市场准入,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制定水稻、水果、蔬菜等农业地方标准55个,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430多个,总面积170多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得到大的发展,全市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296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监测面积累计达到60万亩; “三品”认证总数累计达到25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82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食品7个。

  (三)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纽带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完整的科研、教学、推广网络。农作品种选育、引进、推广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期末,选育出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水稻新品种19个,其中通过省审定的水稻新品种8个。每年引进推广的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新品种更新更换为2至3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累计培训新型农民8.9万人,绿色证书培训2.4万人,阳光工程培训累计培训7.11万人,转移就业6.66万人,农业科技入户培训科技示范户1.2万户,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重点推广了水稻抛秧、规范化化学除草、秸秆还田、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稻鸭共生、水果套袋、果园生草覆盖等重大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了种植业的品种良种化、技术先进化和管理规范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到结构优化、总量扩张、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全市重点培育了优质稻、果蔬、油茶、畜禽、竹木、烟草和中药材七大产业链,带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工商注册登记农产品加工企业2799家, “十一五”期间增加75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8家, “十一五”期间增加53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65家,过亿元的企业15家,过3亿元的企业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15家,至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 17.8 %,高于工业增幅3.6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12亿元,上交税金0.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和17.8%,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27.8%;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29.6%。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银光、天龙、舜皇等企业为龙头的大米产业;以熙可、永罐、宝达等企业为龙头的果蔬产业;以金浩、优仕、九薿山植物油等企业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以湘纸、科茂、山香油脂等企业为龙头的竹木林化产业;以恒惠、鑫隆、万佳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以零烟为龙头的烟草加工产业;以敬和堂、希尔、大自然等企业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等七大农业大产业链。其中,果蔬加工能力30万吨、茶油加工能力3.5万吨,均居全省第一位;大米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列全省第三位;竹木年加工能力达200万立方米,列全省第四位。七大农业产业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设原料基地2400多个,联接农户74万多户。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仍然不强;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农产品还处在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较少,粗加工多,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农民经济效益低;农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重数量、轻品质的农业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较大,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既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投入,又影响农业比较效益;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农业污染、动物疫病对农业发展构成新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挑战;农业投入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经济的命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支持农业的政策越来越多,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全党重视农业、全民关注农业的氛围已经形成。

  二是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国家支持农业的领域和力度加大。

  三是财政支农力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实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补贴的力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农业项目的投入也将越来越多。

  四是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二)优势条件

  一是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永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大量的微地域“天然暖棚”、“天然荫棚”及土壤“夜潮”现象;地貌多变,土地类型多,土壤质量好;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物种资源丰富,是国家、湖南省温州蜜桔最适宜区和甜橙适宜区、次适宜区,是湖南省规模生产高档优质食用稻米的理想区域,是全国最适宜的烤烟种植区之一。

  二是有良好的

来源:永州市政府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金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