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呕心沥血 终生不悔

编辑:redcloud 2014-07-21 17:59:48
时刻新闻
—分享—

  走进烟竹山村,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尽收眼底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路平、灯明、水清、草绿、树成荫。用当地一位村民的话说:“我们现在的环境其实跟城里差不多,有些地方可能还要好些,我们村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可得归功于我们的好支书邓检生啊!”

  邓检生,男、汉族,现年41岁。1999年,在外务工的邓检生夫妇两人,看着家乡贫困的现状,急在心里。年底,心系家乡的他毅然辞掉了月收入几千元的工作,率妻返回了老家,在村里担任了村主任。当时的烟竹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与外界唯一联系就是通往乡政府的一条坎坷不平的崎岖公路。面对这些困境,邓检生没有胆怯,心里的那股倔强劲反而被激励了起来,他暗下决心:“我既然回来当了这个村主任,我就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就要对得起群众对我的信任”。

  上任伊始,邓检生就着力思考烟竹山村的发展大计。由于当时家乡贫困,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这令他很是头痛。2000年正月,邓检生走访了全村近三分之二的住户,好言相劝,留住了二十来位准备外出务工的青年,他拿出所有在外务工时积攒下来的资金,承包了本村境内的国营木材森工生产任务,率领这些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工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这些人在家门口也赚取了一笔在当时看来数目不少的资金。就这样,相信他的人多了,外出务工陆续返家的人多了,愿意跟着他干的人更多了。

  2004年底,得到更多群众信任的邓检生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但他并没有被些许的成绩冲昏头脑。烟竹山村处于多个县、市交界的深山之中,距本乡政府所在地30多公里,而与邻县新田县城相距不过20公里,但由于公路不通,群众赶集只能爬山涉水的步行前往,邓检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闭塞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初,他率领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本着“修路苦一时,不修路苦一世”的意志,采用“上面争取一点,向外借贷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干部垫支一点”的方式,筹资近50万元,硬是在悬崖峭壁中挖出了一条通往新田县城长达7公里的公路,极大地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解决了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结束了群众肩挑手提的原始化生活方式,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乘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股强劲东风,2006年邓检生又率全村群众投入23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11公里公路;投入36万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40余万元办建了一所面积达1000多平方宽敞、明亮的村级小学。在村里集资最困难时,邓检生耐心做好妻子工作,毅然决定私人无息借款50万元给村里作为建设资金,极大地加快了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邓检生同志不仅带领乡亲们走勤劳致富之路,在帮贫扶困方面,他更是体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风格。2000年,村民赵永良患了癌症,邓检生二话没说,从家里拿了六千元给他治病,赵永良不治过世后,邓检生看到他家贫困,又拿出八千元资助赵永良的大儿子赵友生读中专,拿出六千元给他小儿子赵友军考驾驶证,后来还借了两万余元给他买车。自他当上村干部,这些年来,邓检生共资助精神病患者赵子银和其他贫困户以及无偿维修公路共计资金6万元之多。对这些,每当有人问他,邓检生总是笑而回答:“没什么,现在自己生活好过了,自己的事业都是靠父老乡亲们的支持才有现在的成就,能回报父老乡亲,为他们尽一些微薄之力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2005年,邓检生同志荣获了“永州市五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2008年,他又被评为“湖南省十佳优秀村干部”,但他并不骄傲自满,在他看来,光荣的桂冠都是来自群众对他的信任。如今,一直在寻求适合本村发展大计的邓检生,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看到了希望,认识到只有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才能走出乡村经济滞后的困境。一方面在本村林区内引导留守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村里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他带领村里的一些能人大胆地走出去创业。去年,他与几位村民结伴,集资800多万元,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86亩的“边民互市”综合市场,解决了本村20余人的就业问题,目前部分项目效益较好,成为了烟竹山村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在,只要来到烟竹山村,就会听到有人说:“要没有邓支书这些年带领大家为村里调结构、抓基础、干实事,我们村可能还是老样子”。这句话道出了全村500多村民的心声。目前烟竹山村是晒北滩乡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邓检生同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和实施要求,正努力工作继续前进。邓检生同志也还是像以前一样勤勤恳恳,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建设好家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就算再苦点、累点,呕心沥血我也终生不悔!”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金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