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大永州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陈建军 作者:陈建军 编辑:redcloud 2014-07-21 22:44:03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农村经营体制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有效地解决了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对接的问题,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不仅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结果,而且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承载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动员组织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表明,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

  就我市而言,目前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它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大小,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让广大农民在增产的同时进一步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跟上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为农业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目前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如何?有什么好的经验和作法?今后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科局长班四组全体学员深入东安县、双牌县进行了调研,对两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地进行了调查、走访以及座谈,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 东安、双牌两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

  目前东安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1个,其中种植业27个,占65.9%;林业4个,占9.8%;畜牧水产养殖业10个,占24.3%;各类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7489人,辐射带动非社农户11910户。此外,全县现有农民协会18个,协会成员达6100人,辐射带动非会农户27930户。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布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信领域,覆盖全县16个乡镇。

  双牌县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个。从成立时间看,在1年以内的有3个,达到1-2年的有6个,达到3年以上的有10个;从入社农户成员规模看,20-30人(户)的有8个,31-50人(户)的有6个,51-100人(户)的有1个,100人(户)以上的有4个;从资金规模看,注册资金30万元以下的有14个,31-100万元的有1个,100万元以上的有4个。

  以上是我组集体调研两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所取得的基本情况,由于时间有限本次调研只选取两个县作为调研的样本点,学员回到本单位后也进行了深入调研,综合各县区调研的情况,全市各县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方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我们希望以点带面发现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壮大、管理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的基本经验

  1、强化扶持服务是基础。我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的来讲起步是比较早。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全市各县区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

  2、加强信息引导是关键。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比如东安县2010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2.3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20个、新技术12项。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在电视台开辟农经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0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12期,有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

  3、创新培育模式是重点。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六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比如祁阳县天龙米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成立了全国优质稻种植协会,发动群众种植“天龙一号”1000万亩,既保证了产品原料的供应,又为广大群众开辟了增收的渠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

  4、规范运行管理是保障。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三、存在的问题

  从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来看,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

  四、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全市各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也为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向,我市由于地域广、各县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条件参差不齐,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方面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应该要着眼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

  1、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

来源:陈建军

作者:陈建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金洞新闻网首页